以20世纪90年代震惊全国的系列抢劫杀人案为原型,由“警匪专业户”王千源与吴彦祖担纲双男主一影片《除暴》在上映前就引人瞩目,上映后,拿下近2亿元的首周票房,表现堪称亮眼。影片围绕主人公钟诚率领的刑侦队,与亡命悍匪“老鹰”集团之间的警匪交锋与正邪之战展开,凸显公安干警的硬核作战能力和“咬死不放”的坚韧品质。

导演刘浩良并非电影新人,有多部编剧作品傍身,其中,在警匪片领域有《三人行》《枪王之王》等不错的成绩单,他自编自导的个人处女作长片《冲锋车》亦是警匪题材。不过,较之5年前那部黑色解构风格的精致小品,刘浩良的第二部电影长片《除暴》显然藏着更大的野心——影片讲述历时4年的侦破行动,时间与地域跨度大,人物众多,线索繁杂,有着更深广的叙事空间和格局立意,把控难度也随之明显加大,以最后的成片而论,算是有得有失。
为了实现核心故事的落地,影片付出了很大诚意,无论对人物服装、造型的设计,还是对地域特征、时代质感的还原,都颇下功夫。从一开始就跃入观众眼帘的亚运会吉祥物“熊猫盼盼”,到吴彦祖的“狗啃刘海”再到风靡90年代的寻呼机和街头录像厅等,都为故事发生的语境做了有效背书。此外,作为警匪片重要看点的动作戏和枪战戏,也做到了拳拳到肉、惨烈真实,为影片增色不少。
影片制作团队带着天然的香港基因,兼任编剧、导演双职的刘浩良不用多说,摄影师、剪辑团队、动作指导、音乐也都来自香港,使整部电影在氛围上更有“港味”。比如医院中嬉戏的父子、运钞车司机帮徒弟给女朋友买约会礼物等生活化的细节,市民气息是香港电影的底色。
在香港警匪片中常见的风格化影像和快速凌厉的剪辑,也很好地完成了叙事任务。比如在被观众津津乐道的“澡堂对决”中镜头的丰富调度,水、时钟等的意象化表达,堪称一场港味暴力美学的集中释放。值得一提的是,影片在密集的叙事中仍分出闲笔,拍日升月落、城市夜景,拍笼子里的鸟,哪怕是在劲爆的澡堂对决中,仍饶有趣味地将镜头摇向了一旁的小猫,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导演鲜活的自我表达。
尤其在人物关系的塑造中,影片通过大量平行剪辑、镜头切换,将钟诚与“老鹰”置于相同镜像中进行考察和呈现,达成正邪间彼此互文映射的效果。然而令人遗憾的是,这种叙事更多停留在影像风格上,并未更深层次挖掘人物。
两位主演王千源与吴彦祖身上都有亦正亦邪的气质,并在《解救吾先生》《龙虾刑警》《新警察故事》《枪王之王》等警匪片中得到过检验。但在《除暴》中,也许是时间篇幅的限制,也许是剧本天然的缺失,影片对人物关系塑造却呈现出一种无力感。以吴彦祖饰演的“老鹰”为例,编剧除了突出他作为悍匪的狠戾和无情,也为他安排了爱情、亲情、兄弟情,但以上种种都因过于零散、缺乏勾连,造成人物塑造完整性上的失效。
钟诚的人物塑造更显”功能化”,自带光环的高大全式的人物定位,难免带来面目模糊的副作用。编剧设计的几场文戏,比如对下属的关心、对民工的宽慰,对女儿学习的关注等,都一带而过,成了符号化的过场戏。
同样的问题,几乎出现在电影中所有角色的塑造上,他们身上的故事要么是“有因无果,要么是“有果无因”,很难让观众达成共情。说到底,还是导演对复杂题材把握的顾此失彼和力有未逮造成的。

